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錨蟲感染症
疾病代碼: DIS00188
建立日期: 2009/03/03
更新日期: 2009/09/16
作 者: 趙嘉本
中文病名: 錨蟲感染症
英文病名: Lernaea infestation
疾病描述: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主要感染品種為 Lernaea cyprinacea
病名(及俗名):錨蟲(anchor worms),又稱箭蟲或針蟲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錨蟲為撓腳類之寄生蟲可感染多種淡水魚種,蟲體須經過metamorphosis 之後才會成蟲
人畜共通:No
2.病原分類
Kingdom: 動物界(Animalia)
Phylum: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Class: Maxillopoda
Order: Cyclopoida
Family: Lernaeidae
Genus: Lernaea
Species: Lernaea sp
命名沿革:重要的幾次命名歷史文獻
感染組織及器官:感染路徑、好發組織器官
感染部位主要以體表皮膚為主,尤其魚鰭之基部。有些魚種如鰻魚可寄生於口腔中。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急性慢性型態、器官傳播分佈情形
錨蟲之卵孵化後進入 nauplius 期,本期具有3個階段,一般第一期之nauplius 之蟲體呈橢圓形長淤140um 寬約 80um,約經過一段時間( 約1-3天)蟲體會變成 metanauplii(體常約180um),再經過一次變化後進入 copepodid 期 (本期具有6階段),公與母蟲發育至第 6期 copepodid 此時期皆已性成熟(sexual maturity) 之後進行交尾(copulation ),之後公蟲離開母蟲後隨即死亡。
母蟲如找到宿主(fish)其蟲體之頭部會埋入於體中並發展出所謂之錨(cephalic horns),並以魚之體液為其營養之來源 (George 1987)。
錨蟲之較佳發育水溫約23-30℃ 之間 (Baur, 1962),因此以夏季較易發生本蟲之寄生,
其對鹽度之耐受低一般如於鹽度1.8% 約20分鐘蟲體會死亡(DUNCAN GRIFFITHS 2002)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主要發生於大頭鰱、錦鯉、鰻魚(Anguilla japonica)及養殖金目轤等多種淡水養殖魚種,魚隻於體表、鰭基部、口腔內有母蟲體寄生(fig 1),蟲體一端穿入組織內,另一端可明顯觀察出具有卵囊一對(fig2)。造成寄生部位周圍組織紅腫發炎,甚至引起水黴菌細菌的二次性感染。
病原致病性意義:實際魚場及田間發病、抗藥性等情形
養殖金目鱸於感染虹彩病毒及錨蟲之病例中,虹彩病毒之疫情比平常嚴重且病程要延長許多。
診斷方法: 肉眼或解剖顯微鏡觀察蟲體。
治療方法: 一般要要根治不易可使用之藥物如有機磷製劑(三氯松;Trichlorophone)
0.2~0.5ppm藥浴但僅能殺死仔蟲,對寄生魚體的成蟲無效,需每7~10天投藥一次,連續3~5次以上。
預防控制方法: 詳細討論疫苗發展現況及飼養管理控制現況
相關圖片:
金目鱸 錨蟲(箭)主要寄生於體表及鰭基部。( 版權為趙嘉本所有,本所已取得使用版權)
金目鱸 寄生於魚體之錨蟲僅有母蟲,其蟲體未端可見一對卵囊(箭),因其寄生常引起體表之明顯外傷。(版權為趙嘉本所有,本所已取得使用版權)
參考文獻: Baur, O. Parasites of Freshwater Fish and the Biological Basis for thier Control. Bulletin of the St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ke and River Fisheries, XLIX: 108-112, 1962

George Post. Textbook of fish health. T.F.H. Publications,Inc.U.S.A. p204-206, 1987.

DUNCAN GRIFFITHS 2002 .http://www.koiquest.co.uk/lernaea.htm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