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代碼:
|
DIS00247
|
建立日期: |
2009/12/15
|
更新日期: |
2009/12/16
|
作 者:
|
李安興
|
中文病名:
|
海龜纖維性乳突瘤症
|
英文病名:
|
Green turtle fibropapilloma, Fibropapillomatosis
|
疾病描述:
|
病因:疱疹病毒,但尚未建立其與此科病毒之親緣關係。
症狀:環狀、乳突狀圓形皮膚病灶及肺部、眼睛、氣管的潰瘍灶和內在外在的纖維性乳突瘤增生。
品種:於1938首先於綠蠵龜發現、但至今除了革龜外的所有海龜都有受感染的報告。此疾病由1938年首次在綠蠵龜發現,後快速散撥於海龜的社群間,一般認為與包括海水的暖化、海藻的大發生和海洋環境的汙染等人為引起的環境因子的失衡有關。
受感染的動物會出現潰瘍性、增生性的乳突樣增生,大小由2至20公分不等,顏色由灰至黑皮膚的病灶,可為局限性或局部多發的,包含頭、頸、四肢、尾部、背腹甲及角膜等。眼部及角膜的病灶因為影響野生個體在食物上的採集,所以特別容易造成野生的個體虛弱死亡。
一旦病灶出現潰瘍,就會造成二次性的細菌或黴菌感染在圈養下,此病主要影響56日齡至1歲齡的綠蠵龜,在首次的大流行中受感染的烏龜大多為8-10週齡。
在一篇報告中指出,有受染風險的動物90%-100%會在數月間出現病灶,在輕症患者,病膚病灶會自行消減,在重症患者的死亡率約為5%-20%。在飼養環境下,密飼及高水溫是一個前導因子。
|
診斷方法:
|
|
治療方法:
|
因為此乳突瘤本身為良性,但卻會造成動物的衰弱, 貧血及免疫抑制,使動物更易受到疾病的侵襲。此外若增生的範圍體積擴大,可能會影響動物的游動或海水中的水平衡,所以治療上會以上述的方向為方針。
所有有感染可能的動物都應接受x光照影以確定是否有體腔內的增生,核磁共振及體腔內視鏡可提高對於體腔內增生在診斷上的敏感度,由於疾病的進程會先有皮膚的病灶才出現體腔內的增生,再加上此疾病一旦造成體腔內的增生。通常預後不佳,所以一旦診斷確定,多會進行安樂死及屍體解剖。
目前為止,雖有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方法被提及,但均尚未成熟。手術移除是最常見及慣用的治療方法,包括以冷凍治療、放射線及液態氮來移除增生,再配合止痛及抗生素的投予。若術後一年都沒有增生再發生,那麼動物將被視為可安全野放
|
預防控制方法:
|
此疾病在海龜尚無一完整而全盤的了解,從疾病的發生因子至病源的傳播途徑等的資料尚缺如。目前所知,海洋環境的破壞及人為干擾為最大因子。飼養下的動物緊迫及密集接觸也會造成疾病的爆發。因此從環境健康著手,同時確保野放的個體之健康為目前最重要的預防方法。
|
相關圖片:
|
|
綠蠵龜龜罹患纖維性乳突瘤,外觀呈乳突樣增生。
|
|
|
參考文獻:
|
1.Jeanette W., Mader D. R., Weber E. S. and Merigo C. Medical care of seaturtles. in: Mader D. R. Reptile medicine and surgery. 2nd edition. St Louis, Missouri, Saunders Elsevier, 2006, pp986-991.
2.Bran R. Virology. in: Mader D. R. Reptile medicine and surgery. 2nd edition. St Louis, Missouri, Saunders Elsevier, 2006, pp393-394.
|
參考連結:
|
|
檔案下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