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大西洋鮭魚三代蟲症
疾病代碼: DIS00279
建立日期: 2015/01/09
更新日期:
作 者: 黃旭田
中文病名: 大西洋鮭魚三代蟲症
英文病名: Gyrodactylosis of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疾病描述: 1.病原型別:吸蟲(Trematodes) 病原環境:海水淡水(marine, freshwater) 學名:Gyrodactylus salaris 病名(及俗名):三代蟲症(Gyrodactylosis)、salmon killer(多數歐洲國家之一般稱呼) 最早發現者:Malmberg et al.(1957)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為單殖類(monogenea)吸蟲、胎生。一般體長約為0.5mm,身體延長而背腹扁平,具1對頭器,每個頭器尖端有1小刺,咽喉兩側有一些單細胞頭腺,有腺管通到頭器並開口於體外。在蟲體後端面有1個圓盤狀後固著器,不具眼點,蟲體中央有1對錨鉤,兩錨鉤間背腹面各有1根連結棒;後固著器邊緣有排列整齊之16個邊緣小鉤;身體後半部有1個卵巢卵巢前身體中部有1個膨大的子宮,子宮內有1個橢圓胚胎,胚胎內還有第二代或第三代胚胎,所以名為三代蟲,卵巢之後有1個精巢。 人畜共通:No 2.病原分類: 扁平動物門(Platyhelminthea)、單殖吸蟲綱(Monogenoidea)多鉤亞綱(Polyonchoinea)、三代蟲目(Gyrodactylidea)、三代蟲科(Gyrodactylidae)、三代蟲屬(Gyrodactylus) 命名沿革:Malmherg.(1957) 疾病特性 主要寄生在魚體表和鰓,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海水淡水水域,能寄生於大多數野生及養殖魚類,依文獻記載經有400多種三代蟲。三代蟲以多胚同體(Polgembryong)之胎生方式進行繁殖,種群增長速度快、傳播迅速。主要感染魚種為2齡內野生及養殖大西洋鮭魚(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唇齒鳚三代蟲(Gyrodactylus salaris)可生存於0℃至25℃水溫中,但無法生存於冷凍條件下之環境,不耐旱條件,必須具有水的環境使能生存,在酸鹼度小於或等於5(PH 5)條件下生存數天而後蟲體死亡;對於水中含鋁且低酸鹼度(5.1<PH<6.4)之水環境中,蟲體比鮭魚更為敏感。主要生存於淡水環境,但在正常鹽度5至6ppt條件下尚能生存,而在高鹽度水環境中,需視水溫而定,如水溫1.4℃,蟲體在10ppt鹽度下殘存240小時、鹽度15ppt生存78小時、鹽度20ppt生存42小時;而水溫12℃時,鹽度10ppt生存72小時、鹽度15ppt生存24小時、鹽度20ppt生存12小時。蟲體對某些化學消毒劑,特別是含碘或氯之消毒劑及福馬林有感受性,而蟲體離開魚體,其生存時間,依水溫變化而定,如19℃時生存24小時、13℃時生存54小時、7℃時生存96小時。 本病的傳播路徑主要靠帶蟲體之活魚運輸及轉養,而流行於養殖場與河流,同時因為魚體在水中游動亦會導致本蟲體在河流間散播;特別是唇齒鳚三代蟲(G. salaris),鹽度5ppt水中可正常繁殖,因此往往於歐洲各國,特別是北歐國家之河流水域在野生鮭科魚類均被此蟲體寄生感染。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本病在20世紀50年代初,在瑞典之孵化池中就發現本病蟲,當時認為此蟲體並無侵害性,而在70年代從瑞典引進大西洋鮭魚種魚至挪威,僅兩年就使挪威野生之大西洋鮭魚幼魚(fry. parr及pre-smolt)數量下降5%,1994年調查顯示三代蟲已遍及挪威38條河流、37個漁場,挪威河的鮭魚幾乎全軍覆沒。 三代蟲體通過主要附著器官,後附著器16個邊緣小鈎(marginal hooks)刺入魚體體表進行寄生生活,引起宿主魚體表皮損傷,降低魚體對細菌黴菌病毒的抵抗能力,增加魚體繼發性感染與其他疾病併發產生的機會。 本病蟲主要感染大西洋鮭魚(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虹鱒(rainbow trout, Onchorhychus mykiss)、北極星紅點鮭(Arctic char, Salvelinus alpinus)、溪紅點鮭(North American brook trout, S. fontinalis)、鮰魚(grayling, Thymallus thymallus)、湖紅點鮭(North American lake trout, S. namaycush)、棕鱒(brown trout, S. trutta)(魚種感受性依序從強排至弱)。 病原傳播在於感染魚及未感染魚間之直接接觸、或未感染魚種被游離於水中與脫離魚體之蟲體侵入寄生感染;因為蟲體為雌雄同體(hermaphrodite)之胎生性寄生蟲,具有獨特生殖方式為一種超胎生性(hyperriviparity)及幼體生殖能力,其子代(第一代胎兒)在母體內未出生就孕育有自身的胎兒(第二代胎兒),有些甚至孕育有第三、第四代胎兒;三代蟲上雌性生殖系統才發育成熟,其虫體第二胎子代就開始發育,雄性生殖系統才發育成熟;胚胎中心細胞簇發育成三代蟲第一胎子代,且在母體還處於幼蟲階段就出生,無性繁殖。三代蟲在母體內一般就孕育有自身胎兒,出生後24小時內就可產出自身第一胎子代,這樣週而復始循環不斷;因此,三代蟲繁衍能力很強,能產生大量後代,造成更大的傷害。 本病流行於歐洲,尤其在北歐國家之人工養殖鮭、鱒魚場均有唇齒鳚三代蟲之寄生,而感染野生鮭魚則發現於俄羅斯、瑞典及挪威河流中的幼魚(大西洋鮭魚之幼魚,parr),本病原在人工養殖虹鱒中的寄生可能比以前想象的更為普遍,而其分佈的國家可能比現在知的要多,但英國和愛爾蘭似乎沒有這種寄生蟲之報告。 經實驗發現,來自蘇格蘭與挪威的鮭魚對本病原有相同的感受性,而來自巴爾地河的鮭魚則對本病原表現出很強的抵抗力;且目前無病原性之蟲株(strains non-pathogenic)被發現寄生於挪威之鮭魚及丹麥之虹鱒。 同品系不同魚株之養殖與野生鮭魚其感染發生率可達100%,而抵抗性魚株則尚未發現;其他感受性品系之發生率較低,可降至10%。罹病魚體如未處理,其死亡率可達100%,文獻記載挪威河流之死亡率達98%,平均約85%,其他感受性宿主之死亡率較低或無記載。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所有生長期各階段的鮭魚均有感受性,唯死亡率一般集中於鮭魚之幼魚(fry及parr),不同地區養殖的大西洋鮭魚品系(Strains of Atlantic salmon)對本病蟲之感受性有些差異,如由俄羅斯River Neva區之Baltic Strains鮭魚則具抵抗性,而從Baltic之瑞典River Indalsalven區鮭魚之感受性同挪威之大西洋鮭魚;且從Baltic河域中的鮭魚對本病蟲呈中等性感受。 罹病魚體如少數蟲體寄生,一般並無明顯臨床症狀,而當魚體呈現在池壁或池底呈現磨擦行為時,則表示已呈中度至嚴重蟲體寄生於體表,並刺激體表分泌大量黏液,造成體表呈現灰白層病變,到後期則於背、胸鰭因為上皮細胞增生呈現白色病灶,同時體表失去光澤、不正常游動、食慾減退、體瘦弱;如果蟲體嚴重寄生鰓部組織,造成鰓絲缺損、蒼白,則引發魚體呼吸困難,並常有黴菌性繼發感染(水黴菌屬,Saprolegnia spp.)。 在組織病理學觀察下,可見被蟲體寄生的體表上皮細胞增生,而鰓部組織則呈現鰓缺損、黏液分泌增多,因為蟲體後附著器之中央大鈎及邊緣小鈎使鰓部組織呈機械性磨擦,促使鰓板上皮細胞增生,甚至癒合;導致鰓部血液循環不良、組織無法獲得充分氧氣及養份的供給,造成鰓絲部份缺損,甚或嚴重鰓片缺失,則引發魚體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病原致病性意義 本病為養殖及野生鮭魚之重要性病原,自1975年來在挪威唇齒鳚三代蟲(G. salaris)引發養殖與野生大西洋鮭魚幼魚(parr)嚴重之死亡;經有38條河流與37個養殖場罹患此疾病。因為在養殖內罹病之鮭魚容易由藥物處理而降低寄生蟲數目,所以經濟損失相對較低,反而在河流野生鮭魚因不易控制處理,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從過去25年來估計超過10億挪威幣(NOK)。
診斷方法: 一級初步診斷:目前尚無可應用之方法。 二級初步診斷: (一)採樣步驟 1.將罹病瀕死之魚體放在魚原生活的水中進行運輸。必須一個容器只能裝運一種魚;當不同種魚混合裝運時,會導致三代蟲從宿主體表脫落,同時需注意運輸的時間,運輸時魚的數量或魚體規格要相對較少或較小。 2.在水中運輸的死魚不能用來作為三代蟲的檢查,因為寄生蟲在沒有水時會立即死亡。 3.如果沒法使用活魚運輸,可用甲醛固定魚體或酒精處理魚體。固定魚後甲醛的濃度不能低於4%(相當於10%福馬林);酒精在處理魚以後的濃度應保持大約70%。唯需注意,如果使用DNA探針鑑定三代蟲標本,目前必需使用酒精固定標本。 4.魚應固定在相對較大的標本瓶中,使有足夠的空間放固定液並留有餘地(5-10倍)。 (二)診斷程序 本病的發生沒有時間和溫度限制,一般在春季水溫7~17℃間,較常發生本病;雖然魚體之鰭條,特別是背鰭胸鰭是最常見的寄生部位,實際上虫體可在整個魚體表上,包括鼻孔、鰓及口腔。必須注意本蟲體寄生在虹鱒體上,如果寄生蟲體數量很少時,往往不產生臨床症狀,因此,在監測無症狀魚體表上之三代蟲時,需要採取特別步驟。 1.監測和初步檢查三代蟲於魚體上之感染狀況 (1)使用解剖顯微鏡觀察 需檢查整個魚之體表,包括鰓和口腔,每條魚必須至少檢查5分鐘,特別檢查體長小於10cm,沒被固定鮭魚幼魚之鰭條,這種方法通常很容易觀察到鰭條上寄生之三代蟲。 (2)檢查經固定後之魚標本 同樣採用解剖顯微鏡觀察,被甲醛固定之魚體上,三代蟲標本呈白色而經酒精固定時蟲體呈輕微之昏暗顏色。同時需分別檢查固定魚所用的固定劑,包括容器底部之沈澱物;因為可能在固定或運輸過程中有蟲體自魚體身上掉下來。且需注意,在檢查時其解剖顯微鏡應放在具有下出風口之通風操作台上,避免檢查人員吸入揮發的固定劑,損害人體健康。 (3)現場檢查 如能至發病養殖場,從罹病瀕死魚體之體表、鰭條鼻孔口腔及鰓部組織刮取物鏡檢,應可觀察到活蟲體運動寄生狀況;一般在低倍鏡每個視野觀察出5至10個三代蟲寄生時,就可能引發病魚死亡。 三級初步診斷:目前尚無可應用之方法。 一級確定診斷:目前尚無可應用之方法。 二級確定診斷: 三代蟲種類之鑑定乃依據後固著器(attachment organ; opisthaptor)上邊緣小鈎(marginal hooks)、中央錨鈎(anchors, namuli)和背、腹連結榛(bar)型態及型態測量之數據為分類依歸。 1.必須先將檢查之蟲體固定,所使用的固定液為Malmberg氏苦味酸銨甘油方法(Malmberg’s ammonium picrate glycesine, APG; R),使用於製備單殖類吸蟲等帶後固著吸盤之小蠕蟲。 (1)加一滴水到載玻片上,然後放置一個寄生蟲於水滴上,並放置蓋玻上;蓋好玻片後,用一張沪紙在蓋玻片邊緣緩慢吸水,直到水基本吸為止,但不要吸得太,以免壓碎蟲體。 (2)接著加上一滴APG到蓋玻片邊緣,當黃色APG溶液浸滿蓋玻片與載玻片間之空隙後,蟲體就經固定完結。 2.製備好蟲體標本,則開始測量、觀察邊緣小鈎,連結棒及錨鈎。 寄生於大西洋鮭魚之G. salaris於形態學上和寄生於棕鱒(brown trout)及虹鱒(rainbow trout)上之G. teachis及寄生於鮰魚(grayling)之G. thymalli非常相似;而這些種類的區別在於鑑別及度量邊緣小鈎鐮形構造的差異;G. teuchis的鈎鐮要長及更彎,G. thymalli的鐮桿角度要小一些,左側線般長度分別要40mμ、tomμ及30 mμ,測量的數據及圖示標誌可參考下述網址: http://www.oie.int/en/normes/fmanaul/A-00031.htm 三級確定診斷:使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鑑定 1.碎取樣本蟲體之DNA 2.分析rRNA基因之內部轉錄區間域(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ITS) (1)經由PCR擴增放大ITS,其產物估計1300bp其primer套組 5′-TTT-CCG-TAG-GTG-AAC-CT-3′ 5′-TCC-TCC-TCT-TAG-TGA-3′ (2)將擴增產物行定序測試比較 此方法用來鑑定此ITS區域基因組序別,但無法區別G. salarisG. thymalli. 3.分析rRNA基因內部區間域(internal spacer region, IGS) (1)經由PCR擴增放大IGS,使用之primers 套組 5′-CTG-GCT-ATA-ATC-ATC-ACG-TAA-GAC-TGC-3′ 5′-AAG-ATA-CTC-ATT-TGA-CTC-GGT-GTG-3′ (2)此方法用來區別多數G. salaris蟲株與G. thymalli 4.分析粒線體細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ne oxidase I gene;COI)基因 (1)經由PCR擴增放大COI基因,其primers套組 LA:5′-TAA-TCG-GCG-GGT-TCG-GTA-A-3′ HA:5′-GAA-CCA-TGT-ATC-GTG-TAG-CA-3′ 或 LB:5′-TAA-TTG-GTG-GGT-TTG-GTA-A-3′ HB:5′-AGC-TAC-CAC-GAA-CCA-TGT-AT-3′ (2)將擴增產物行定序測試比較 此方法主要用來區別G. salarisG. thymalli.
治療方法: 藥物使用必須遵守「水產動物用藥使用規範」裏所規定的準則,以前常用來治療魚類寄生蟲之化學藥物,如福馬林、過錯酸鉀、重酪酸鈉、孔雀石綠、甲烯藍、硫酸銅等均不能使用於養殖食用魚類;今只剩下地特松、馬速展等含有機磷之三氯仿衍生物可應用於養殖場內之食用魚類,唯其劑量需小心計算;且對各種魚類、同種魚類不同體型大小,所使用的方式感受到性有些差異,需小心使用,才不會造成藥劑過量,產中毒現象。 某些歐洲國家於餌料內添加triclabendasole每公斤飼料添加40g、連續口服10天,或nitroscanate每天每公斤飼料添加0.6g以上,可排除蟲體感染。
預防控制方法: 本病的傳播主要經由感染三代蟲的魚體,直接接觸健康魚體,並從魚群中逐漸擴展,如果加上飼養管理不良,水質環境惡劣、飼養密度過高均會促進病情的擴展,所以預防之道,在於杜絕病原的入侵,同時須注意放養魚前的整池、培養水質藻相等措施;並適量調整魚群飼養密度使其各魚體間之接觸頻度減少;而在繁殖場之魚苗,可應用三代蟲對溫度及鹽度的敏感性,在不影響魚群的狀況下適度的調整,儘量減少用藥的頻度。目前在國外文獻的報導,有幾項建議,可供國內養殖界應用於三代蟲之預防,特別是鱒魚養殖場。 1.養殖場所使用的各種操作器具,如含有少許水份,則本病蟲可在這些器具上存活7天;故需遵守下列建議之方法: (1)在20℃下,所使用操作之魚場器具至少讓它逐漸燥等候2天以上,再予操作應用。 (2)加熱至60℃以上,至少1小時。 (3)深長冷凍至少1天的時間。 (4)將使用的魚場器具在使用前後浸泡於消毒劑裏至少10分鐘。 a. 1%衛可(virkon 1%) 粉狀衛可具有傷害刺激性,會使某些器具改變顏色,因此,在配製1%消毒液時,需戴上防護手套、防護衣服及帶上口罩,預防粉劑的吸入或沾黏身體表皮。 b. Wescodyne 1% c. 3%食鹽(NaCl) d. 0.2%氧氣化鈉溶液(NaOH) 因為本病主要流行於北歐各國家,且大西洋鮭魚是一種迴游性魚類,所以對於野生大西洋鮭魚在北歐國家內陸河流裏,罹患三代蟲症比養殖性鮭魚嚴重;因為國情不同,且養殖魚種之明顯差異,上述方法只是針對鮭鱒魚類,因此,所應用預防之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僅供參考。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1.張劍英、邱兆祉、丁雪娟.魚類寄生蟲與寄生蟲病.第八章寄生於魚類的單殖吸蟲與單殖吸蟲病,科學出版社,1999; P197-201。 2.周曉楊、張其中.魚類三代蟲研究進展、動物學染誌(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2004;39(2):89-93。 3.Johnsen BO. NOBANIS-Invasive Alien Species Fact Sheet-Gyrodactylus salaris. 2006 4.Hansen H, Olstad K, Bakke TA, Bachmann L. Species, Subspecies or Strains:The taxonomy of Gyrodactylus salaris and G. thymalli(Monogenea)Revisited. IX European Multicolloquium of Parasitology-EMOP. 2004;Valencia, Spain, July 18-23. 5.Cunningham CO, Collins CM, Malmberg G, Mo TA. Analysis of ribosomal RNA intergenic spacer(IGS)sequence in species and populations of Gyrodactylus(Platyhelminthes:Monogenea)from salmonid fish in Northern Europe. Dis. Aquat. Org. 2003;52:237-246. 6.Shinn AP, Hasen H, Olstad K, Bachmann L, Bakke TA. The use of morphometric characters to discriminate speciemens of laboratory-reared and wild populations of Gyrodactylus sarlaris and G. thymalli(Monogenea). Folia Parasitologica. 2004;51:239-252. 7.Buchmann K, Madsen KK, Dalgaard B. Homing of Gyrodactylus salaris and G. derjavini(Monogenea)on different hosts and response post-attachment. Folia Parasitologica. 2004;51:263-267. 8.Bakke TA, Nilsen KB, Shinn AP. Chaetotaxy applied to Norwegian Gyrodactylus salaris Malmberg, 1957(Monogenea)clades and related species from salmonids. Folia Parasitologica. 2004;51:253-261.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