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型別:細菌(bactria)
病原環境:海水(marine)
學名:Rickettsia-like bacteria, RLB
病名(及俗名):立克次氏體樣病(Rickettsosis)
最早發現者:於2006年末期發生在越南中部所養殖之脊龍蝦(spiny lobster, Panulirus spp.)
脊龍蝦屬: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軟甲綱(Malacostrca)、十足目(Decapoda)、抱卵亞目(Pleocyemeta);有10個下目,無螯下目(Achelata)、脊龍蝦科(Palinusidae)有10個以上屬別,其中以Panulirus、Puerulus sewelli、Thenus orientalis 較見於養殖。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發病迅速,罹病脊龍蝦厭食及活動力減低,病狀產生3至5天後,由腹側邊外骨骼腹胸處產生腫脹,並出現乳樣血淋巴(milky haemolymph),臨床症狀出現後不久,罹病蝦體即死亡。罹病脊龍蝦在血竇處,組織空隙及呈現白色肥大結締組織(特別是漿膜及莢膜),侵害主要器官與組織,可見乳樣變化的血淋巴。
人畜共通︰無
2.病原分類:目前文獻報導有四種明顯不同之立克次氏體樣細菌(four distinct rickettsia-like bacteria),分別感染脊龍蝦(Panulirus spp.)草蝦(Penaeus monodan)及歐洲岸蟹(European shore crab, crab, Carcinus maenas )。
脊龍蝦病原:彎曲桿狀0.6µmx1.4~2.0µm。
草蝦病原:纖細桿狀0.42~0.54µmx1.3~2.1µm格蘭氏陰性。
歐洲岸蟹:為α-proteobacleria 中的Rhodobacteriales桿菌體。
命名沿革︰
1.脊龍蝦:發生於2006年末期越南中部地區海水箱網養之脊龍蝦。
2.草蝦:追溯自1999年秋天馬達加斯卡(Madagascar)西南部及東非養殖之草蝦,同樣病症於1987年發生在馬來西亞。
3.歐洲岸蟹:發生於夏季水溫提高時,稱為乳樣病(milky disease),發生率大於26%,而在1980年野生蟹(Carcinus mediteraneus)同樣發生類似病症於法國。
疾病特性
脊龍蝦、草蝦及歐洲蟹產生乳樣血淋巴綜合症候群(MHS),所產生的臨床症狀,肉眼病變及組織病理學之病變均類似,嚴重罹病各體產生厭食、致死,由傷口或用注射筒抽取可流出乳樣血淋巴,但其血淋巴無法凝固。因為脊龍蝦及歐洲鞋蟹不具有類淋巴組織器官(Lymphoid organ, LD),所以病原侵害的臟器組織則有些差異。
從組織病理學上觀察病灶大都呈類似病理變化,由中胚層衍生之組織,為病原侵害的主要靶的器官。草蝦由初期到罹病嚴重時,以類淋巴組織為首要侵害器官,其次為結締組織(肝胰臟莢膜、心臟、前腸盲囊、前腸及後腸的漿膜層),再推演侵襲鰓與心臟組織中血竇腔內之固定吞噬細胞(fixed phagocytes)、游離之血淋巴球(hemocytes),從罹病嚴重草蝦體中之鰓、肝胰臟、類淋巴組織、心臟及其他組織之血竇腔內,可見被染成大量數目藍色體之立克次氏體樣細菌(rickettsia-like hacteria, RLB);RLB充滿於結締組織細胞及固定吞噬細胞內,並產生多數不同大小的肥大組織,游離於血淋巴中的RLB被染成藍色體(H&Estain)或再用原位雜交法(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染成暗藍深色(dark blue-black);而中腸及肝胰臟之粘膜上皮細胞表現正常無被病原侵害。至於脊龍蝦與歐洲蟹雖不具類淋巴組織,但病原仍侵害心臟、肝胰腺、鰓,所表現病灶類似類罹病草蝦體。
同樣於發病過程中會出現乳樣血淋巴病變之病例,Hasson et al. (2009)報導白蝦(Litopenaeus vannamei)感染鏈球菌(Streptococcus sp.)、Shields & Beheringer (2004)發表hepes-likevirus感染加勒比海脊龍蝦(Caribbean spiny lobster, Panulirus argus)、Xu et al. (2010)報告ridgetail while prawns (Exopalaemon carincauda)感染雙渦鞭毛藻中的Hematodiniun spp. 於中國南部發生疫情。
所以甲殼類動物,包括蝦、蟹及龍蝦類感染病原後,均可顯現乳樣血淋巴變化。因此,必須審甚診斷研判,才可確立真正的病原。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甲殼類罹病後,於臨床上表現乳樣血淋巴,而病原被確診為立克次氏體樣細菌(RLB),可發生於世界養殖蝦、龍蝦及蟹的國家,但其菌緣親屬關係是否有以相似性,則端依核?酸或基因定序比對,才能清晰明白。
目前感染脊龍蝦(spiny lobster, Panulirus spp.)有四種型態清晰之立克次氏體樣細菌,而被認為重要的疫情報導。此脊龍蝦病害發生於2006年,越南中部地區離海岸線80公里之海水養殖箱網之脊龍蝦,因發生病害產量減少,原每公斤美金38.10元,增殖至每公斤美金57元;在2011至2012年間,原有育養5,000尾脊龍蝦,自爆發疾病後,產量損失在60%,原預計產殖為美金100,000元,因其發病量減,則損失產量為1,900噸,至2007年降產量為1,400噸。
目前主要具有感性8種,均為甲殼類動物;包括草蝦(black tiger prawn, Penaeus monodon)、歐洲蟹(European shore crab, Cancinus manas)、熱帶脊龍蝦(Tropical spiny lobster, Panulirus spp.)、錦繡龍蝦(Ornate rock lobster, P. ornatus)、波紋龍蝦(scalloped spiny lobster, P. homarus)、中國龍蝦(P. stimpsoni)。
本病原的傳播主要經水平感染散佈,由健康脊龍蝦直接接觸於發病蝦體同一箱網內之蝦群,或間接於被污染的鄰近水域水質造成感染;此病曾經由人工接種或同居感染,證實鄰近水域之水質造成感染;此病曾經由人工接種或同居感染,證實會造成發病及蝦體死亡。此外,脊龍蝦養殖所使用的餌料,包括捕獲的魚類,不同的軟體動物,或十足目甲殼類幼體如被此病原污染,同樣經口飼餵後,仍會造成病害。
吾人所需相關資訊經上述各項陳述,今總結概括於下:
1.此病目前證實為水平傳播,由健康蝦體直接飼養於同一箱網內被感染發病的蝦體所波及侵害,或從鄰近發病的相同水域另一箱網,流水污染而至另一附近箱網產生病變。
2.由實驗證實經同居感染(cohabitation)或人工接種未過濾的乳樣淋巴至健康脊龍蝦會造成類似病變。
3.從罹病脊龍蝦體腹側體節,可抽取乳樣血淋巴,且不會凝固。
4.罹病蝦體年齡從3月齡至成蝦間均會被感染發病。
5.所飼餵的餌料,如捕獲的魚貨,軟體動物及甲殼類幼體如被本病原污染,仍會造成類似病勢的發生與蝦體死亡。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罹病脊龍蝦所表現的臨床症狀與肉眼病變為致死性、厭食與停止吃餌,出現臨床症狀後與肉眼病變不久後,蝦體即死亡;乳樣血淋巴從傷口或外骨骼腫大腹胸部流出(從腹側可視面,經注射筒插入罹病蝦體,可抽取混濁或乳樣血淋巴),可視器官及組織之結締組織均呈肥大與白樣病變。從混濁或乳樣血淋巴製成塗抹片乾後,經革蘭氏染色,於鏡下可見多數團塊組成小彎曲革蘭氏陰性桿狀細菌;在組織病理下觀察,可見各器官之結締組織細胞、各器官血竇腔內之固定吞噬細胞或游離於血淋巴中血淋巴球之細胞質內可見嗜鹼性大量細胞團塊;有些細胞轉變為肥大,但組織形態未必不明晰。
至於歐洲岸蟹與草蝦所表現的病變症狀與脊龍蝦類似,但因草蝦具有類淋巴組織,而脊龍蝦與歐洲岸蟹不具類淋巴組織。因此,類淋巴組織為病原主要的侵害靶的器官,其次同樣侵害大多數組織的結締組織細胞(如肝胰臟莢膜,心臟、前腸盲囊、前腸及後腸之漿膜層),在心臟與鰓組織中的血竇腔內固定吞噬細胞、游離血淋巴球,經H&E染色後,可見細胞質內有被染呈藍色體樣團塊物質,這些藍色團塊就是由大量RLB所組成。但需注意,此病原並不侵害肝胰臟,前中腸盲囊、中腸之粘膜上皮細胞,這在診斷上非常重要。
歐洲岸蟹一般並無明顯臨床症狀,但從乳樣血淋巴中,使用位相差顯微鏡(phase-contrast microscopy)觀察,於鏡下可見,大量似細菌顆粒(約1µm長)聚集於血淋巴球周圍,出現臨床症狀後7天,岸蟹死亡。
一般歐洲岸蟹在夏末水溫提高(17-21℃),乳樣血淋巴綜合症候群(MHS)之發生率升高,雌雄岸蟹或發病因子不具有統計意義。由發病蟹的血淋巴液中可檢測出銨離子濃度升高(18.3±1.8ug/ml)、總血淋巴球(THC)數目下降、血清總蛋白濃度亦減低,組織病理學觀察,於鏡下可呈現肝胰腺的構造明顯改變,在肝胰腺管腔有許多腫大細胞,這些腫大細胞內含纖維狀物質(fibrous-like material),有少數病例之肝胰腺管受侵害,並使血淋巴球形成包囊作用(encapsulation),最後表現結節病灶(nodule),同時在肝胰腺管間之血竇腔,含有細胞壞死碎屑及細菌樣顆粒。其他組織,如鰓、腎元細胞(nephrocyte)變成許多水泡並充滿碎屑。
病原致病性意義
立克次氏體樣微生物(Rickettsia-like microorganisms)感染許多水生甲殼動物,包括片腳動物(amphipores)、蟹類(crabs)、淡水螯蝦(freshwater crayfish)、蝦類(prawns)等;而且其病原性是否具有意義,許多報導均顯示,緊迫因子如水溫變化、養殖水質條件、飼養密度、幼蝦的長途運輸轉置及飼養管理等因素,均為造成病原加強病情的主要因子之一,吾人應要善加詳細的推演與判別。一般在病蝦血淋巴塗抹片上染色區別立克次氏體樣細菌與細胞顆粒,人工製造物之原則,為診斷疾病上重上的指標。
1.細菌樣形態:
立克次氏體與大部份細菌染色區別,在為立克次氏體型態小,很少有深度染色(deeply stained)、較少明顯輪廓,而立克次氏體均常近球狀形態(cocciform)與人工製造物易於混淆,但立克次氏體較接近雙球菌形態(diplococcoid forms),經常呈小彎曲桿菌。
2.數目與成群樣
因人工製造物(artefacts)個體常呈類球菌樣或類雙球菌樣構造,而細菌性立克次體(bacillary rickettsiae)同前段描述,但從單體隔離或廣泛分散形態無法明確區分。而立克次氏體在染色鏡檢下,常在感染細胞內呈群樣或團塊樣表現;同時在良好塗抹製造片下均常表現許多細胞被隔離完整,在感染細胞內呈團塊狀之特徵,有時細胞破裂,立克次氏體分佈於破裂細胞周團。各圓體立克次體無明顯輪廓外觀,立克次氏體很少呈現群,一致性區域表現二次性菌體,較少表現規則性橢圓或卵圓形,或表現輕度變異之直徑和長度,立克次氏體的特微為絲狀,長桿與彎曲形態。
3.染色下人工製造物
染色的原則在於易於區別所需的鑑定物種;吉姆(Giemsa)氏染色常覆蓋全部或部份纖細球狀樣點狀物(dots),但立克次氏體有時也會成點狀物樣構造,此時在判別時,需要有點經驗,從點狀物構造邊緣輪廓表現,及點狀物內構造的組成應該可以區分,也可重新製造另一塗抹片染色,在鏡下詳細區分判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