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鰓黴症
疾病代碼: DIS00183
建立日期: 2009/03/03
更新日期: 2009/12/14
作 者: 謝嘉裕
中文病名: 鰓黴症
英文病名: Branchiomycosis
疾病描述: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黴菌
病原環境:淡水
學 名:Branchiomyces sanguinis and Branchiomyces demigrans
病名(及俗名):大理石病、爛鰓症”Gill Rot”
最早發現者:Plehn(1912)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鰓黴病(Branchiomycosis)為一種侵犯魚類鰓組織的黴菌性疾病,病原可分成Branchiomyces sanguinis and Branchiomyces demigrans兩種。於1912年歐洲的鯉魚首先發現感染
人畜共通:否
2.病原分類
Oomycota門, Oomycetes綱,亞綱,Saprolegniales目,亞目,科,亞科,Branchiomyces屬,Branchiomyces sanguinis
別名:大理石病、爛鰓症(Gill Rot)
命名沿革:無
疾病特性:
黴菌的菌絲會侵入鰓組織及微血管內,阻礙血流,造成鰓組織壞死剝離,又稱爛鰓病(gill rot),本黴菌菌絲細,壁,常彎曲成網狀,分枝多,分枝沿鰓絲血管或穿入鰓絲中軸骨生長,菌絲的直徑為6.6~21.6μm,孢子的直徑為4.8~8.4μm,平均 6.6μm

感染組織及器官: 鰓部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本病由屬黴菌感染鰓部組織引起,全世界皆有本病分布,在春、夏兩季發生,為一伺機性感染原。
病原致病性意義
罹病魚多不食餌,呈浮遊且開口呼吸,死亡率通常發生於兩天後可達50%以上,若環境、溶氧量不佳、低pH值(pH5.8~6.5)則增加死亡率。
診斷方法: 肉眼病變:
鰓瓣蒼白、糜爛出血成斑雜樣大理石外觀,粘液分泌增加且常有藻類附著,鰓緣剝落呈鋸齒狀。

組織學病變:
鰓薄板增生融合、大區域壞死,可見黴菌菌絲繼生於鰓薄板血管中並可造成血栓

電子顯微鏡檢查:
鰓薄板組織可見黴菌之菌絲及胞子。
治療方法: 治療期間加強打氣提高水中溶氧量以0.5%鹽水浸泡30分鐘或孔雀綠 2 ppm藥浴1分鐘,反覆多次。魚卵可用孔雀綠 5 ppm流水式藥浴10分鐘或用硫酸銅 100 ppm藥浴10~30分鐘。
預防控制方法: 注重養殖池池底清潔,避免有機污物殘留,降低飼養密度,發現病魚時須立即根除。
相關圖片:
( 版權為謝嘉裕所有,本所已取得使用版權)
( 版權為謝嘉裕所有,本所已取得使用版權)
( 版權為謝嘉裕所有,本所已取得使用版權)
參考文獻: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