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黴菌中毒
疾病代碼: DIS00109
建立日期: 2008/12/16
更新日期: 2009/09/07
作 者: 吳靜芷
中文病名: 黴菌中毒
英文病名: Mycotoxicoses
疾病描述: 黴菌中毒病是因為使用被黴菌毒素或黴菌之有毒代謝產物污染的飼料,餵飼動物所造成的疾病。黴菌生長在死亡的植物基質上,黴菌中毒是由腐生生物群的黴菌:包括Aspergillus屬、Fusarium屬及其他屬的許多種別的黴菌所引起。(Svobodová & Ruprich, 1991)黴菌毒素是黴菌二次性的代謝產物,可導致人類及動物發生疾病及死亡,由他們對藥理學上的活性,部分黴菌毒素及黴菌毒素衍生物已經被發現且用在抗生素、生長促進劑及其他種類的藥物上,還有一些黴菌毒素則應用在戰争的化學武器上,當飲食、吸呼、皮膚及其他曝露在有毒的黴菌代謝產物所發生的疾病,稱為黴菌中毒病(mycotoxicoses)。
由於中毒是因為自然的因素,其症狀需根據黴菌毒素的種類、曝露於毒素的量及時間、年齡、健康情形、性別及其他協同的因子包括遺傳的、食物的狀況及是否有其他毒物的損害。因此嚴重的黴菌毒素中毒可能還混合有維他命的缺乏、熱緊迫及其他疾病感染的狀況,黴菌毒素中毒可增加對微生物疾病的感受性,並使營養失調更加惡化。
Mycotoxin一詞最早在1962年被創造命名,主要是在靠近英國倫敦附近發生大約100,000隻火雞死亡的事件,當這神祕的火雞X病的原因與被Aspergillus flavus產生的毒素Alfatoxins污染的飼料(花生)連結在一起時,此事件讓科學家開始警覺並意識到其他潛藏的發霉代謝物可能致命,很快的Mycotoxin被延伸包括到以前所知道的黴菌的毒素(例如麥角生物鹼)。1960- 1975年間是已被命名的Mycotoxin的黃金時期,因為許多科學家加入這些產毒素因子的研究行列,目前已發現300-400種化合物之Mycotoxin,且注意到其對人類及動物健康的威脅。
黴菌毒素中毒和其他中毒學的症狀一樣,可分為急性或慢性中毒,急性毒性通常有快速的開始及明顯的中毒反應,而慢性毒性則具有劑量低且曝露在毒素下已超過一段時間之特徵,結果會導致癌症及通常為不可逆的影響,不過急性和慢性的效應很難區分,可以確定的是黴菌毒素中毒加諸於人類和動物健康的重擔,主要和慢性的曝露有關,例如誘發癌症、腎毒性及免疫抑制等。然而較為大眾知悉的黴菌毒素中毒事件,卻都是急性中毒的案例,例如火雞X病、人類麥角中毒及葡萄狀黴菌症(stachybotryotoxicosis)。(Bennett and Klich, 2003)

1.採樣:
a.派員採樣以檢驗黴菌毒素是非常重要的。
b.平均採樣:如果飼料是用已被污染生的原料製造,則其污染的狀況會比較一致,如果是局部污染到黴菌,則會發生某區域的毒素特別高,故採樣時要考慮到均勻採樣,平均採取每個部位,樣品的量約20-100g(通常為50g),總採樣量為1kg。
2.分析方法:有數種不同的方法可用來分析黴菌毒素
a.生物學檢驗:有數種生物可用來測試黴菌毒素的毒性,雖然不是很準確,而
且經常無法鑑別出正確的黴菌毒素,常用來測試的微生物如:
Bacillus brevisBacillu medaterium,水生生物如Artemia salina,有時也用高等生物測試如:雞胚胎、小鴨及其他。
b.色層分析檢驗:色層分析是最常用的技術,亦是最準確的方法:包括薄層色層分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 HPTLC)、高液相色層分析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氣相色層分析法(gas chromatography,GC),其中TLC最常用,因為簡單,不需要高科技的設備,若要得到更大的精確度,則可用HPTLC、HPLC及GC等輔助,但是他們需要較精密的儀器。
c.免疫化學檢驗:免疫化學技術的發展為快速診斷某些黴菌毒素,其原理是讓待測的黴菌毒素與標準的黴菌毒素競爭,和特定的抗體結合,黴菌毒素為低分子量的有機化合物,且不具天然的抗原,如果他們與適合的帶有抗天然抗原決定位之蛋白質載體結合,免疫器官製造此抗體,則黴菌毒素可與之反應作為附著素,再加上標示物,最常作為免疫化學的標示物是酵素(如EIA, ELISA)或放射線同位素(RIA),這些技術目前已商品化,例如TRANSIA(FRANCE)可用來檢測黃麴毒素B1、赭麴黴毒素A(ochratoxin A)及T-2毒素;RIEDELDE HAEN(Germany)可檢測黃麴毒素B1及赭麴黴毒素A等。(Svobodová & Ruprich, 1991)
診斷方法: 1.採樣:
a.派員採樣以檢驗黴菌毒素是非常重要的。
b.平均採樣:如果飼料是用已被污染生的原料製造,則其污染的狀況會比較一致,如果是局部污染到黴菌,則會發生某區域的毒素特別高,故採樣時要考慮到均勻採樣,平均採取每個部位,樣品的量約20-100g(通常為50g),總採樣量為1kg。
2.分析方法:有數種不同的方法可用來分析黴菌毒素
a.生物學檢驗:有數種生物可用來測試黴菌毒素的毒性,雖然不是很準確,而且經常無法鑑別出正確的黴菌毒素常用來測試的微生物如:Bacillus brevisBacillu medaterium,水生生物如Artemia salina,有時也用高等生物測試如:雞胚胎、小鴨及其他。
b.色層分析檢驗:色層分析是最常用的技術,亦是最準確的方法:包括薄層色層分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 HPTLC)、高液相色層分析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氣相色層分析法(gas chromatography,GC),其中TLC最常用,因為簡單,不需要高科技的設備,若要得到更大的精確度,則可用HPTLC、HPLC及GC等輔助,但是他們需要較精密的儀器。
c.免疫化學檢驗:免疫化學技術的發展為快速診斷某些黴菌毒素其原理是讓待測的黴菌毒素與標準的黴菌毒素競爭,和特定的抗體結合,黴菌毒素為低分子量的有機化合物,且不具天然的抗原,如果他們與適合的帶有抗天然抗原決定位之蛋白質載體結合,免疫器官製造此抗體,則黴菌毒素可與之反應作為附著素,再加上標示物,最常作為免疫化學的標示物是酵素(如EIA, ELISA)或放射線同位素(RIA),這些技術目前已商品化,例如TRANSIA(FRANCE)可用來檢測黃麴毒素B1、赭麴黴毒素A(ochratoxin A)及T-2毒素;RIEDELDE HAEN(Germany)可檢測黃麴毒素B1及赭麴黴毒素A等。(Svobodová & Ruprich, 1991)
治療方法: 目前無治療方法。
預防控制方法: 1.要定期並徹底地檢查飼料原料(花生及粗粉)及飼料成品,是否含有黴菌毒素,保持所有的飼料貯存在陰涼及乾燥的場所。
2.農民於穀物收成後要充分的乾燥,以避免黴菌滋生。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Svobodová Z, Ruprich J.. Diseases of Alimentary Origin. Diagnostic Preventation and Therapy of Fish Diseases and Intoxicationsis Manual. 1991. p.270 BN. 80-901087-0-9
Bennett JW, Klich M. Mycotoxins. Clin Microbial Rev. 2003. 16(3): 497-516.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