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維護日誌
疾病關注人數排行
問卷調查
使用人次:
149427130人
相關連結:
台灣魚類資料庫
水生疾病專家:陳微玫教授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黴漿菌病
疾病代碼:
DIS00233
建立日期:
2009/12/15
更新日期:
2010/08/26
作 者:
李安興
中文病名:
黴漿菌病
英文病名:
Mycoplasmosis
疾病描述:
病因:目前在北美洲確認主要由
Mycoplasma agassizzi
和
Mycoplasma testudineum
感染所引起。
症狀:化
膿
性鼻分泌、結膜炎、眼分泌物、眼瞼和
眼眶
周圍
水腫
。
物種:龜類
黴漿菌病在陸龜發生時亦稱為Upper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 (URTD)。URTD目前證實主要為黴漿菌感染所引起。。URTD是發生於龜的一種疾病症候,主要臨床表徵為活動力減退、食慾不振、疲累、水樣性至化
膿
化
膿
性口鼻分泌物、
異常
呼吸聲、結膜炎、眼分泌物、眼瞼和
眼眶
周圍
水腫
,這些症狀可單獨發生或共同存在於
單一
發病動物。所有品種龜類皆有可能受到黴漿菌的感染。
URTD是一個複雜的疾病,雖然
其他
病原如
Pasteurella testudinis,iridovirus
或herpesvirus的共同感染亦可引起類似URTD的症狀,但以上病原在單獨感染的情況下無法引起典型的URTD上呼吸道症狀。目前URTD在北美洲確認主要由
Mycoplasma agassizzi
和
Mycoplasma testudineum
感染所引起。因黴漿菌不同菌株之致病性和毒力差異甚大,故感染後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黴漿菌病在圈養陸龜已有大量經
細菌
培養或聚合脢連鎖反應(PCR)所證實的病例報告。針對
M. agassizii
之特異性抗體亦已在至少24種龜類身上被發現。黴漿菌病目前雖然已有大量研究,但針對提出完整治療方案的研究報告還在少數。
黴漿菌病或URTD主要傳播途徑為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以眼鼻分泌物為主要傳播媒介。在野外龜類族群的傳播較不易發生,因黴漿菌菌體無細胞壁,在自然環境下無法存活太久。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密飼和
其他
環境因子造就黴漿菌的快速傳播。圈養環境中存在之有機物質可提高黴漿菌的存活率,感染機率也因此提高。
黴漿菌病主要症狀為鼻炎和結膜炎。主要病程大略可分為(1)黴漿菌於上呼吸道感染;(2)患病動物產生免疫反應以降低菌數亦引起臨床症狀的出現,最後(3)進入
慢性
的潛伏感染階段,臨床症狀輕微或間斷性發作,並且間斷性排毒造成疾病的傳播。少部分患病動物可痊癒,但大部分病患會成為潛伏感染,其可能經數年無臨床症狀後再度發病。
環境緊迫因子在黴漿菌病的發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生存環境的惡化或棲息地遭到破壞、惡劣的氣候變化如:
乾
旱或豪雨等因子皆可能造成野生龜類罹患黴漿菌病的機率和死亡率提高。而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密飼和
營養
狀況不佳將造成黴漿菌病的惡化。在
冬
眠品種龜類於
冬
眠後因代謝率和免疫力下降,亦是好發黴漿菌病期間。
就黴漿菌病的診斷方法目前有以下幾種:(1)直接的黴漿菌培養; (2)利用PCR技術檢測黴漿菌核酸,以及(3)利用ELISA檢測針對黴漿菌所產生的抗體。具代表性的檢體較難取得,而黴漿菌原本就較難成功分離培養,所以目前黴漿菌病的診斷技術還有待改進。
診斷方法:
治療方法:
目前還沒有完整的臨床試驗指出用於治療黴漿菌病的有效方法。另外現有用於治療龜類黴漿菌病的藥物用法皆屬標籤用藥(extralabel use),因為還沒有任何藥物是專門為
爬蟲類
使用而開發。在進行黴漿菌病的治療前,需要注意的是:龜類一旦發生黴漿菌的感染,其既有可能在未來會再發病。故經治療後臨床症狀的解除不代表病患已經痊癒。
黴漿菌病病患應得到完善的支持療法以及抗生素治療,以減輕臨床症狀和降低病原的傳播。黴漿菌無細胞壁構造,故針對細胞壁生成作用造成抑制的抗生素對治療黴漿菌感染無效。目前用以治療黴漿菌病的抗生素種類包括:tetracyclines、fluoroquinolones、lincosamides、macrolides及一些aminoglycosides類抗生素。臨床上以enrofloxacin或clarithromycin為主要用藥。
除
全身性
投與抗生素外,並用皮質類固醇與抗生素做上呼吸道的局部灌洗和治療有助於減輕因劇烈免疫反應所引起的臨床症狀。重症病患應給予點滴輸液和
其他
營養
,並且讓病患處於最適
溫度
環境(preferred optimal temperature zone; POTZ)中,以利治療效果的顯現。
黴漿菌感染的
急性
致死病例多發生於幼龜。大部分成龜得以耐過
急性
感染期,但其終將成為潛伏感染病患,並且間斷性發病或排毒。黴漿菌在上呼吸道的感染會引起呼吸道黏膜的破壞,繼發性
細菌
或
病毒
感染的機率提高,與黴漿菌共同感染時的致死率將會提升。
預防控制方法:
引進任何新龜時,應將新龜與原有龜群隔離飼養,隔離期間至少3個月以上。飼養動物環境應時常進行整理和環境消毒,3%-5%濃度之漂白水或
其他
適當消毒劑可有效抑制黴漿菌在環境中的存活。若發現發病動物,應立即將其進行隔離並且給予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同時應觀察
其他
同伴是否有異狀。若確診為黴漿菌病,治療後的病患理當與原有龜群永久隔離飼養,以防止黴漿菌的傳播,若不可行則同樣需進行3個月以上的隔離觀察。
相關圖片:
患龜會有口鼻及眼睛分泌物,眼瞼和眼眶周圍水腫。
嚴重會有張口呼吸情況。
患龜因嚴重之結膜炎而無法張開眼睛。
參考文獻:
(1)Mark A. Mitchell, Thomas N. Tully Jr., Manual of Exotic Pet Practice, Saunders, 2009.
(2)Mader, Reptile Medicine and Surgery 2nd Edi., Saunders, 2006.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