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冷水病
疾病代碼: DIS00139
建立日期: 2008/12/29
更新日期: 2009/09/25
作 者: 謝嘉裕
中文病名: 冷水病
英文病名: Cold water disease
疾病描述: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 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
病名(及俗名):Cold water disease;fin rot;peduncle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Borg(194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桿菌, oxidase陽性,catalas陽性,phosohatase陽性,ribonuclease陽性,好氧,直徑大小為1- 5 μm (Leadbetter, 1974;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Bernardet et al., 1996)

病原分類
病原分類
Bacteroidetes門,Flavobacteria綱,亞綱,Flavobacteriales目,Noctuoidea科,Flavobacterium屬,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罹病魚隻症狀早期非常輕微,體表粗糙、鰭部尖端損傷。初期症狀易因其他因素改變而造成病情加重,包括pH值改變、營養失調、水中有毒物質蓄積等。這些因子亦可以引起細菌增殖,造成鰭部邊緣白色物質附著,並造成鰭部傷害。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此病首先是造成鰭的壞死,稱之為爛鰭(fin rot)。此病通常為慢性,會造成尾鰭壞死,亦可稱為peduncle disease(Van Duijn, 1973)。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慢性型和非特異型冷水病會造成魚迴旋運動及泳姿不正常,此時魚體沒有典型的外觀病灶出現。組織學下可看到慢性腹膜炎、骨髓炎、膜炎及神經節神經炎,可見到頭蓋和脊髓前端受到感染,可在脊髓柱會出現炎症反應及壞死

病原致病性意義:
發病率在1% 到 50%之間,部分死因為水溫低於10 度c或生理抵抗性低,如有這些情形,則死亡率高達75%(Post,1983)。治療冷水病通常使用抗菌劑是有效的。
診斷方法: 一級初步診斷:
可觀察到皮膚或鰓糜爛壞死,普遍病灶出現在頭部背鰭。此病灶可能是從鰭部頂端開始或是在鰭邊緣呈現灰白色樣病灶。
二級初步診斷:
培養需求可能為TYG、Ordal’s、Cytophaga agar,並培養在15-17℃。

一級確定診斷:冷水病
二級確定診斷:初步的分離須包括:
1. 色素轉移Chromoshift和 2.蛋白質溶解作用Proteolytic activity.
三級確定診斷:
目前PCR增幅 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 DNA北被使用在診斷 (Toyama et al., 1996) 。
治療方法: 目前在日本已有29抗菌藥獲准治療使用:5 磺胺劑, 2 種硝基夫喃類、7 種合成的抗菌藥和15種生素。 Oxy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 (OTC)、oxolinic acid (OA)、sulfamonomethoxine (SMM) 或sulfadimetoxine-sodium salt (SMM-Na) 和florfenicol (FF)使用於銀鮭魚的細菌性治療,OTC、OA、sulfadimetoxine (SDM) 或 sulfadimetoxine-sodium salt (SDM-Na)、SMM、 SMM-Na、FF 和 sulfisozole (SIZ) 使用在虹鱒。
預防控制方法: F. psychrophilum 不會在3℃下發生(Bernardet and Keromault,1989)。實驗上可用疫苗抵抗F. psychrophilum,並已證明具有免疫力保護抵抗攻擊。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